这些“身边好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来源:fun88备用 发布时间:2024-03-03 07:23:28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奉献、温暖他人,这些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故事却足以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将拾得“巨款”物归原主的环卫大姐邱昌兰,有43年关爱乡邻不图回报的“倔骨头”张诗贵,跳进池塘从倒扣汽车中救出母女的社区专干廖小辉,从漩涡中救起溺水母子的“好男儿”胡坤,29年初心不改修复国宝文物的退伍老兵彭柳升,满腔热忱书写鲁渝情深的 “支农员”安广池,22年奋战保电一线的“电缆医生”黄帆,暴雨中精准预警护一方平安的“敲门人”向良付,带着婆婆出嫁的“好儿媳”蒋小芬,为退役官兵排忧解难的古稀军休干部崔建新,60年乐善好施捐款16万的耄耋村民傅征金,将112岁奶奶宠成小孩的孝顺养女袁真素。他们的事迹也许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平凡而真挚的善举,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和温暖。
向良付,男,1971年8月生,重庆市巫山县抱龙镇洛阳村综合服务专干兼群防群测员。被村民戏称为“闷葫芦”的他毅然接下群测群防员这个“烫手山芋”,靠着“心细眼贼腿勤”的负责态度,10年间,他从一个“新兵”干成经验比较丰富的“行家里手”。2023年7月4日凌晨,他及时有效地发现险情、准确预警和紧急“敲门”,配合镇村干部在中迅速安全转移居住在河边、面临洪灾威胁的25户61人。在7月5日重庆市防汛救灾调度会上,他被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点名表扬。立足岗位,踏实干事,向良付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现年52岁的向良付平时少言寡语,被村民戏称为“闷葫芦”。但作为洛阳村的群测群防员,他心里一直装着本明白账。
洛阳村地形特殊,两山间夹一沟,山大坡陡沟深,集雨面积广阔,地质条件破碎,几乎每年都要遭受大雨灾害,在巫山是挂了号的地质灾害“频发区”。2014年3月,村里开大会决定聘请人员担任群测群防员时,不少人听了直摇头。
“搞这个工作风险大,大风大雨别人往家里走时,自己却要往外面跑,稍有闪失就有生命危险,简直划不来。”村民们议论纷纷。
在这个谁来接“烫手山芋”的关键时刻,只有“闷葫芦”向良付闷着头没吱声,心里在不断盘算着。他明白,如果人人都怕担责怕遇险,这项工作就永远没人接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站起来说:“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搞,那我来搞嘛。”
后来,禁不住大伙儿嘲笑和家人的不解,向良付憋出了敢接这个“烫手山芋”的理由:“这个工作看起来是蛮复杂、也蛮难搞,但总要有人来做。搞这个事无非就是心细点、眼尖点、腿勤点,莫把它想得那么难。”
2023年7月3日,天空乌黑陡暗,强降雨临近和中小河流涨水的预警接连发来。向良付立即警觉起来,一直到晚上11时,才不放心地睡下。
次日凌晨2时许,外面开始下起雨来,向良付立即起床到外面查看一圈。凌晨4时过,暴雨倾盆而下,他再无睡意,翻身下床,套上雨衣,直奔河堤而去。眼前,抱龙河安静似睡,他绷紧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
“老玉,快起来,涨水了,快起来。”凌晨5时半左右,正在熟睡的王名玉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闷葫芦”向良付正在楼下焦急地呼喊。
王名玉不敢怠慢,迅速披衣下楼,刚一打开门就被向良付拉进屋带到阳台上:“快看,洪水要翻桥了,快准备一下,到安全的地方去躲一下。”
原来,5时半左右,放心不下的向良付再次来到桥边,发现不到一个小时,河水竟然上涨了三四米,离五龙桥面已不足1米。
向良付立即将险情紧急报告给村党支部书记万大宪后,迅速挨家挨户敲门叫醒临河居住的村民。接到电话的万大宪第一时间把村干部全部叫醒,分成3组挨家挨户“敲门”,组织两岸村民转移避险,同时又向镇里汇报了情况。
凌晨6时,洪水翻过桥面、冲垮栏杆,公路上积水已超过30厘米,很多居民家中也进了水。
此时,向良付想起住在河边的邱光华、王顺菊、游庆香3户人家还没通知到,他立即一头扎进雨中,一口气跑到3家,气喘吁吁地敲开大门叫他们抓紧撤离转移。邱光华等3户共8人刚从家里离开几分钟,房子便禁不住洪水冲击,瞬间倾倒在洪水中。
眼前的情景让邱光华等人心里一颤,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向良付,眼神里满是感激。
从向良付的第一次敲门声响起,到后来无数次“敲门声”响起,洛阳村河边25户61人不到半小时全部完成撤离,无一伤亡。
一次预警救命不难,难的是10年如一日的坚持,始终成功预警确保无一人伤亡。
每年在汛期到来之前,向良付都会提前到辖区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进行巡查排查,走村串户给村民发放地灾明白卡,同时在地质灾害严重的易发区设立地灾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防范地灾。即便是在晴好天气,他也坚持每周查看3次地灾点并上传相关数据。
自从被聘为洛阳村群测群防员以来,向良付对预警信息、天气预报等格外关注、异常敏感,他通过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学习掌握了很多专业相关知识,在观测灾情、组织群众避险转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截至目前,向良付已成功预警20余次,转移村民1000余人次,挽救财产损失近300万元。
向良付动情地说:“下雨时,别人是往家里走,我们却是往山上跑。而滑坡体本身就是雷区,进去就非常有可能出不来。”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让人们对一切能够挽救生命的职业另眼相看。但更多时候,向良付也会遭到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在组织群众撤离的时候,会出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状况。但为保护别人的生命安全,他只得将这些委屈抛在一边。
“工作虽苦,但能够保一方平安。我热爱这份工作,会一直干到退休。” 向良付直言。
邱昌兰,女,1964年6月生,新安洁智能环境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涪陵项目部环卫工人。2023年6月12日下午,在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群沱子社区高石梯附近做清洁的邱昌兰,意外捡到一个装有72000多元现金的挎包。面对这笔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家庭经济条件较为拮据的她不为所动,辗转联系到失主。原来,这笔“巨款”是孤寡老人辛奶奶近年来省吃俭用积攒的全部积蓄。邱昌兰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6月12日下午4时许,邱昌兰像往常一样,在涪陵区江东街道群沱子社区高石梯附近做清洁。
在社区党务公开栏旁边的地面上,邱昌兰看到一个黑色的挎包。挎包有些陈旧,外表还有点脏,但是看上去鼓鼓的。于是想着打开看看,看到底是别人丢弃的垃圾还是不慎遗失的物品。
“我当时一打开,还看到有钱,拿出来数了数,有900多元。”当时邱昌兰就在想,丢了包的这个人不知道该有多着急。
面对从天而降的钱款,邱昌兰不为所动。但是怎么样才可以找到失主呢?束手无策的她找到群沱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冯天全一起商量,决定再看看能不能从包里发现失主的身份信息。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包里面有好几个夹层,都是用线缝起来了的,我们一层一层地打开,发现有六七叠百元大钞。”说到当时的情况,邱昌兰历历在目。
面对这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邱昌兰心情非常不安,手拿现金喃喃自语道:“这是谁丢的钱啊?这得打多久的工才能挣到这么多钱。”
考虑到失主丢失物品后的心情,邱昌兰更加心急如焚,急切地想把挎包归还失主。
“我一看,身份证上的人,我认得到,是以前参加志愿服务时,我给送饭的一位孤寡老人。”冯天全回忆说。随后,两人立刻联系社区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看有没有人能联系上失主辛奶奶。
经多次辗转打听,他们终于联系到失主辛奶奶,通知老人及亲属前来领取遗失物品。
“这72000多元是我孃孃唯一的养老钱,是她的命。”辛奶奶的侄子辛明激动地握住邱昌兰的手,不住地表示感谢。
原来,年过七旬的辛奶奶孤身一人,精神上有些问题,也没什么谋生能力。这些钱是她多年来领取到手的养老金,一直放在包包夹层舍不得用。不敢想象如果这笔钱找不回来,辛奶奶的生活如何支撑下去。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良好道德风尚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邱昌兰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良好品质。保洁公司片区主管徐霞反映,她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清扫着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
在72000余元大额金钱面前选择了拾金不昧,邱昌兰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诠释了当代“城市美容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彰显了涪陵区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文明新风尚。
善小而为,终成大德。在很多人看来,拾金不昧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但却温暖人心,弥足珍贵。
在邱昌兰的影响下,新安洁智能环境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引导城市“美容师”们成为邱昌兰一样的诚实守信践行者。
张诗贵,男,1954年2月生,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居民。1980年担任村民小组长时,他答应老组长照顾组里的孤残老人安享晚年;在村民院坝会上,他拍着胸脯对着乡亲们说“大家有难事,请找我小张”。常年为70余户乡亲解决各种生活难题,组建义工队带动60户果农增收致富……43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山里,以一件件小事善事感染身边人。被称为“倔骨头”的他,一诺千金的故事感动着十里八村的乡亲。张诗贵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1980年,张诗贵经村民集体推荐和村党支部考察,担任活龙村一居民小组组长。
“诗贵,你现在是组内的主心骨,我有事相求,组里有几位孤残老人,你要多照看点。”老组长因病卸任,始终放心不下乡亲们。面对老组长的嘱托,张诗贵掷地有声地回答:“老组长你放心,村里孤残老人都交给我,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熊某是一个“定时炸弹”:曾三次放火烧山,大家对他避而远之,张诗贵像对待亲人一样悉心照顾他。2008年5月,细心的张诗贵发现熊某腰上长了疮,于是要将其送往医院。
熊某不愿去看病,对张诗贵又打又骂,但张诗贵没放弃,连哄带骗地将他带到医院。正值农忙时节,因担心熊某发生意外,张诗贵白天忙完生产,晚上就到熊某家打地铺,从始至终坚持30多天,直到熊某病情稳定。
现年83岁的孤残老人蒲某自小失明,生活难以自理。这些年,张诗贵一有空就上门帮忙,经常给他砍柴火、收庄稼。张诗贵还帮蒲某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并帮助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2010年,张诗贵号召乡邻为他筹集生活费用300余元;2011年,政府下发生活物资,张诗贵手把手教他使用电饭煲、电风扇、收音机等。
2012年12月的一天深夜,寒风刺骨,蒲某醉倒在公路上,张诗贵担心他冻出毛病,但怎么也拉不动烂醉如泥的蒲某,最后还是借助尼龙口袋才将他背回家中,并在房间里守了一夜。
为了蒲某的健康,张诗贵没少费嘴皮子。张诗贵的一声声“唠叨”终于起了作用,蒲某渐渐开始控制酒量,改掉了半夜喝酒的坏习惯。如今,在张诗贵的精心照看下,蒲某很少生病吃药,还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其间,张诗贵自费5000余元为他们买药、买米、买菜,主动帮他们挑水、砍柴、收割庄稼,给他们洗脸洗脚、煎药喂药、打扫卫生,自始至终都未收取过任何报酬。
活龙社区的党支部书记石思和看见张诗贵,情不自禁为他竖起大拇指,钦佩他谨遵老组长嘱托,一直信守承诺。
除了照顾孤残老人,1980年,张诗贵担任活龙村一居民小组组长时,还时刻惦记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了尽快熟悉小组情况,摸清每家每户的情况,经常能看到张诗贵与村民“拉家常”的场景,他用一支笔、一个本,记下一个个问题。
当年11月,召集本组居民开院坝会时,张诗贵逐一给村民说明自己收集的问题,并给大家提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当着乡亲们的面,他拍着胸脯:“大家有难事,请找我小张,我这个人说到做到,一定尽力帮大家。”
从此,谁家要办红白喜事,定会请他来主持;这家门锁坏了,他跋山涉水,花大半天时间到万州魏家场买适配锁;那家因交通不便出门办事难,他成了“跑腿”,主动帮忙办手续。
艰难时刻,年近古稀的张诗贵自告奋勇成为“挑水工”。后来,需要帮助的人慢慢地多,他又组织社区青壮年,招募志愿者,成立“挑水队”,每天早出晚归,到水源地取水,挨家挨户送水。
一次,张诗贵把水送到农户家中,一位大娘说“这些年,你真是说到做到,给我们解决困难”。张诗贵笑着应答:“是应该的嘛,说话要算数。”
柑橘是活龙社区的主导产业,前几年普通的柑橘价格不稳定,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看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慢慢的变多,张诗贵就心里谋划着怎样才能柑橘成为乡邻共同致富“金果果”。
然而,新品种种植初期,不少村民并不认可,主要是担心又会亏本。为了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张诗贵积极上门动员村民。通过村民小组会议不厌其烦地向村民分析、算长远账,“亩产3000斤不到的话,我赔偿”。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够的问题,张诗贵组织成立义工服务队;为了解决柑橘种植技术问题,张诗贵免费为乡邻提供技术指导,主动上门管护;为了解决销路问题,他又到处联系客商销售柑橘。
近年来,在张诗贵带动下,他所在小组柑橘产业发展由当初的分散种植不足50亩,发展到现在集中成片300多亩,年产值达到近100万元;帮果农销售柑橘30万余吨,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柑橘累计增收18万余元。
历经岁月洗礼,年近七旬的张诗贵腰弯了、背驼了,昔日血气方刚的“小张”如今变成了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张”。2023年年初,因操劳过度,闲不住的他病倒住院。守着老父亲,儿女们满眼泪水,既心疼又生气,多次做思想工作,要接他到城里安享晚年。
“人活一辈子,说话要算数。乡亲们需要我、信任我,我哪能说走就走?”在儿女面前,“老张”的倔脾气又来了,待病情稍稳,他又悄悄回到老家“根据地”。
廖小辉,男,1980年3月生,党员,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东风社区综治专干。2023年6月17日,在潼南区双江镇木井村6组,廖小辉勇救因脑部缺氧昏迷开车掉入鱼塘的周女士及其小女儿,成功挽救两条生命于危难。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英勇无畏的品格,先后参与潼南2013年“6.30”、2018年“7.12”、2023年“7.28”抗洪抢险,安全转移群众400余人次;在2022年夏季森林防火阻击战中,参与山火扑救、物资转运等20余次。廖小辉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当天下午4时许,在潼南区双江镇木井村6组重庆江田农业有限公司大门口前,一名全身湿透了的女孩一边跑一边着急地向路人求救,“叔叔,快去救救我妈妈,她把车开到鱼塘里,人出不来了”。
廖小辉是一名退役老兵。途经此处的他听到女孩呼救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鱼塘。
鱼塘里,一辆白色长安欧尚SUV底朝天泡在水中。透过车窗,廖小辉隐约看见驾驶室一名中年女性已昏迷,车辆后排座,还有一名小女孩正在不停地拍打车窗,嚎啕大哭着呼救,“救救我妈妈,救救我妈妈”。
游到车旁尝试打开车门,但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打开,廖小辉又绕到车子另一边,发现后门车窗玻璃没有关,便迅速伸手进去,从门内打开车门,将小女孩抱了出来。
小女孩被救出来后,一边哭一边喊,“叔叔,我妈妈还在前面,快点救救我妈妈”。
因车子是底朝天,又淹在浑浊的水里,廖小辉无法确定驾驶室被困人员具置,只好反复潜水去摸。经过三次尝试后,他最终发现,已昏迷的被困人员卡在驾驶室处,安全带没有解开,无法脱身。
为救出被困人员,廖小辉只好反复潜入水中,解开安全带,一点一点将她拉出水面。
将被困人员救上岸后,廖小辉发现其嘴唇乌黑,身体冰冷,眼睛半睁,生命迹象微弱。为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他一边让围观群众帮忙拨打120,一边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清除口腔异物,进行心脏复苏。
三分钟左右,被困人员吐出了一口水,慢慢地有了一点微弱呼吸,乌黑的嘴唇逐渐恢复本色,体温也慢慢升高。一番紧急施救,廖小辉终于跑赢了死神。
过了一会,接到消息的110、119、120,甚至村委会的人员都陆续赶了过来。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救助,廖小辉紧绷的心也得以放松下来。
后来,据潼南区人民医院反馈,被困人员周女士此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当天,她驾驶车辆载着两个女儿回家,突然发病导致昏迷,车辆失控冲进鱼塘。在医护人员看来,因溺水时间过长,大脑缺氧,“若再晚一点从水里救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周女士很快康复出院。出院后,周女士及家人特地制作了一面书写着“见义勇为 英勇救人”八个大字的锦旗,赠送给廖小辉。
“危难时刻,正是他的挺身而出,才挽救了我们母女俩的性命。”周女士表示,廖小辉是他们一家人的救命恩人,英雄义举值得终生铭记。
胡坤,男,1986年10月生,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凯街道矮坳村村民。2023年8月9日,善良朴实的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两名落水群众,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好男儿”的美名在十里八乡传遍。胡坤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时间回到2023年8月9日。趁着暑假,家住大足的李先生一家三口到秀山旅游。当天下午4时许,他们走到滨江公园,看到梅江河清澈见底,觉得河水不深,正适合孩子学习游泳,父子俩便下了河。
天气炎热,河水清冽,好不惬意。此时,危险却发生了——李先生发现儿子越漂越远,开始,以为是他自己在游,便不以为意。突然,他发现河水有一个明显的漩涡,是漩涡把儿子往河水深处拉,便赶忙往儿子身边靠拢。
不过,因为李先生也不会游泳,只觉得越靠近儿子,水位越深,同时还有一股强大的吸力将他的身体往深水处“拉”。李先生只能先拼尽全力连游带爬,扑向岸边,同时高声呼救。
此刻,原本在岸边的李先生的妻子也觉得不对劲。对河水危险程度估计不足,加上救子心切,她不顾一切就跳进了河里。不过,因为她也不会游泳。还没靠近儿子,就呛了几口水,出于本能,她在水里胡乱扑腾。
“还好没沉下去。”李先生的妻子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也不知什么原因,她竟然头部朝下,漂浮了起来。“我自己不会游泳,看着老婆儿子被河水卷走,却无能为力。”当时的李先生感到无比恐惧和绝望。
这时,在岸边垂钓的胡坤听到喊“救命”的呼声,立即扔下鱼竿,毫不犹豫从5米多高的堤坝上跳进河里。
胡坤紧紧拖住孩子,奋力往岸边拉拽。既要对抗湍急的河水漩涡,还要拖拽一个孩子,非常耗费体力。当把孩子拉到岸边时,胡坤已是精疲力尽。
当胡坤大口喘着粗气时,却看到孩子的母亲头部朝下,漂在河水里。熟悉水性的胡坤知道,她的处境十分凶险,如果再耽误下去,将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悲剧。
于是,顾不上个人的安危,也顾不上休息,胡坤又强行振作精神,再次游向孩子的母亲。好在,另一位在河里游泳的男子找来一根竹竿。他们共同指导溺水女子翻转身体、仰于水面,拉住竹竿,合力将女子拖往岸边。
因为受到惊吓,加上要安抚妻儿,李先生匆忙中只留下垂钓男子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游泳男子离开现场时未留下姓名。事后,李先生经多番打听,总算得知救命恩人姓甚名谁、家住何处,随即带上一沓厚厚的酬金和一些礼物,想表达自己一家人深切的感激之情。
“好意我心领了,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知道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多么重要,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孩子和大人救起来。” 胡坤婉言谢绝道。
后来,胡坤被其他村民问及为何如此勇敢、不顾一切时,他憨憨地笑:“顾不了那么多,人命关天,只想着救人要紧。”当大家继续问,如果以后遇到这种事,你还会不会冲上前?会不会救?胡坤没有丝毫犹豫:“会!肯定会!”
勇者无畏纵身跃,侠肝义胆显大爱。胡坤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救人,无私无畏的英雄壮举诠释了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
彭柳升,1974年3月生,党员,重庆市大足区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职员。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为文物延续生命,这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1994年,彭柳升从部队退伍后开始保护大足石刻。青年时他作为保安员,对抗文物盗贼;中年后他转型成为文物修复专家,与时光对抗,帮助文物延缓衰老。29年来,彭柳升保护国宝级石刻的初心一刻都未曾改变。老兵不老,依旧热血沸腾。彭柳升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1990年,彭柳升从湖南长沙参军来到大足武警部队。因擅长绘画,他结识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两人以师徒相称。
到1994年退伍时,他受郭相颖邀请到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当临聘保安。那段时间盗贼觊觎大足石刻文物。彭柳升决心不负老师所托,全力打击盗贼。
生死考验线年,彭柳升多个夜间潜伏草丛侦查盗贼,最终抓获盗贼现行。几名盗贼掏出凶器,彭柳升领头上前搏斗,制服了首恶分子,抓获了3名盗贼。此后宝顶山石刻文物没有一件被盗或受损。
1998年,彭柳升转为正式职工。工作稳定后,他立志一辈子陪伴保护大足石刻,像郭相颖一样。
千禧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风化病害很严重。彭柳升自问能对抗盗贼保护文物,却对时光的破坏束手无策,便渐渐萌生了成为文物修复师的念头。
保安工作中,彭柳升没有放下艺术修养,每天钻研画技,练习雕刻石头,历经十多年苦练,成为重庆市优秀民间工艺家、重庆民间工艺大师,这为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5月,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工程启动。2010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举办石雕技艺大赛,选拔民间石雕高手来扩充千手观音修复队伍。彭柳升参赛获得一等奖,入选修复团队,在国家级培训班接受石质文物修复知识培训。
千手观音修复工作浩繁,彭柳升在石质组负责为残缺的文物补形。彭柳升有想法、有办法。因为修复困难,有人提议保留文物的残缺美,彭柳升坚持给文物补形:“历代都有修复,只要选对材料就能修旧如旧。”
为此,彭柳升就近寻找与文物相同的红砂岩作为补形材质,和化学材料一起填充进腐蚀破损的手指等小块位置。对于断手等大件部分,彭柳升发挥石雕特长,自己雕琢出四只新手,再安装加固在文物上面,结果浑然一体。
彭柳升是一个可靠的把关员。他对同事们修复造型后的指甲位置,手指粗细、长短,手部细节进行把关。千手观音830多只手的修复工作,彭柳升参与了大部分,并且独立完成了60多只手的修复工作。
2011年至2015年,彭柳升跟随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段修业,参与敦煌榆林窟3窟西壁、北壁及南壁西侧的壁画修复,以及东千佛洞的修复工作,他们用一种新材料把风化散开的壁画颜料精确回归固定在原位,让壁画恢复原状。
2012年至2014年,彭柳升到四川省安岳县修复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石刻造像,他把与石像同材质的石头打成石粉,将垮塌的部位粘接起来。此前几十年,紫竹观音断手部位被接上了水泥塑形的手。彭柳升雕琢新手再接上,让紫竹观音实现了“断手再生”。
时光匆匆,彭柳升专业技能与日俱增。如今的他,擅长绘画、石雕,懂最新的修复技术,还拥有田间考古、古建筑保护知识,就算在全国文物界都是稀缺的全能手。
其间,彭柳升前往临近的四川省,去修复巴中石刻、乐至县陈毅故居石头造像、三星堆博物馆文物、安岳县卧佛寺与圆觉洞雕像;修复过重庆市内的三峡博物馆、潼南大佛寺、合川钓鱼城、丰都鬼城、奉节博物馆、涪陵水下博物馆、南岸大佛寺、北碚自然博物馆等地的石像;远的地方去帮助河北省博物馆、河北蔚县博物馆修复石质文化,还去山东钦州博物馆交流文物粘接技术。
一方面用高超的修复技术对抗时光,减缓文物本体衰老速度;另一方面尝试采用复制文物的方式,让文物获得新生命。
“经历时光侵蚀,文物终究会生命枯竭。再说,文物修复要申报、要等待,可是时间不等文物。何不及早复制它们,给它们另外一条生命呢?”这是彭柳升保护文物“两条腿走路”的理念。
彭柳升开始实施复制大足石刻经典造像的余生奋斗目标。他小心考证文物原貌,再大胆还原再现残缺石像的原本形态。
大足石刻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已进入高速风化期,加上自己即将年满50周岁,彭柳升对抗时光的压力倍增。这几年,他每年自掏腰包一两万元购买红砂岩,潜心复制大足石刻卧佛、圆觉洞等经典造像,目前已复制40件石像作品。
“再用10年时间,每年复制10件左右的大足石刻经典造像,等到退休时,就自己办一个大足石刻博物馆,里面都是我自己的作品。”彭柳升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安广池,男,1967年3月生,山东省枣庄市农业农村局三级研究员,2019年11月至今受组织派遣在重庆市丰都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担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20年5月以来,安广池先后30余次赴丰都开展农业科技扶贫协作,跑遍30个乡镇(街道)的果树重点村,深入果园指导300余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场次,培训果农300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60余人。安广池于2020年、2021年被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授予东西协作支农工作先进个人,被丰都县委、县政府授予东西协作扶贫贡献奖;2022年获评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2019年11月,52岁的安广池告别年过八旬的父母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妻子,受组织派遣来到重庆市丰都县参加鲁渝东西协作支农工作,担任丰都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
由于安广池的工作成效显著,派驻时间一再被延长。2020年1月,重庆市科技局聘任他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丰都县农业农村委聘任他为果树产业首席专家,从此开始了长期的东西协作支农工作。
2020年3月,安广池带领团队16名队员自驾车行程1600公里点对点紧急驰援丰都果树帮扶重点项目,在南天湖镇义合村等地为7.4万株老劣品种果树更换了良种接穗15万头,成活率高达92%以上,确保帮扶项目圆满收官。
2020年5月以后,安广池先后30余次赴丰都开展农业科技支农协作,在丰都工作时间长达500余天,成为丰都不在编的农业专家,跑遍了丰都30个乡镇(街道)的果树重点村,为丰都县建立了一支扎根基层、贴心服务农民群众的落叶果树技术团队,有力推动了丰都县青脆李、桃、樱桃等新型特色果树产业的发展。
安广池的事迹先后被20余家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2020年度,其获评重庆市科技特派员业绩考核优秀,2022年获评山东省科技特派员业绩考核优秀并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社厅通报表扬。
安广池是一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总结出:技术推广一定要让农户现场观摩;要到农户田地里亲自讲解,讲解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
年纪大的果农记不住修剪枝条的长度,安广池就把书上的“三到五厘米”换成“两指三指”,还把选择品种的方法总结成“好吃、好看、好玩、好种”八个字。他看到乡亲们白天没有时间听课,就把培训班改成夜校,贴心地把技术递到群众手心里。
在丰都果农眼里,安广池是他们信得过、贴着心的“果树教授”,100多名丰都果农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和忠实学生。
2021年以来,根据西南山区地理区位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在枣丰两地有关部门支持下,安广池在丰都县仙女湖镇竹子社区主持规划建设了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集农业种质资源圃、园艺植物微穗快繁中心、高端农产品研发实验站等重点项目于一体的丰都县农业科技“芯片”,为全县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产业园建成后,不仅解决了落叶果树品种和配套技术在丰都的本地化难题,还促进了常绿特色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评价、保护和创新利用。
安广池首创的“打工式培训”和“顶岗式培训”模式,还开创了农村实用人才和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新模式,更有力带动丰都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已投资1220万元,建成种质资源圃34亩、高标准示范园10亩、种苗繁育场及果蔬采摘示范园10000平方米,引进特色果树品种67个,改良县内水果品种35个,引进先进技术12项,转化科技成果6项,引进并成功扩繁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2种,繁育各类苗木30万株。
2022年7月4日,初具规模的产业园得到了前来视察东西协作工作的枣庄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宏伟的充分肯定,重庆市先后有30余位离退休省部级领导到园区调研考察,原市长甘宇平盛赞安广池研究员和产业园是新时代鲁渝协作“升级版的山海情”。
2022年9月24日,重庆市市长胡衡华视察该园,对枣丰协作创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为更好支持安广池的工作,丰都县委、县政府2021年8月特意将安广池的妻子马静邀请到丰都支教。
夫妇两人勤奋工作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支农、支教成果,深深地打动着接触过他们的每一个丰都人。仙女湖镇党委、政府授予他们“荣誉市民”,竹子社区居民秦大才为夫妇俩题写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条幅。
这对双支夫妻的感人事迹同样也打动着枣庄市民。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啸泉先生闻之甚为感动,慨然题写“鲁渝情深双支伉俪”赠与安广池、马静夫妇。
安广池,这个普普通通的山东人,用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温暖的爱心,在相距三千里的山东和重庆之间架起了一座林果业科学发展的桥梁。
黄帆,男,1982年8月生,党员,国网重庆市南供电公司生产管控中心电缆运检班班长。黄帆长期扎根一线供电抢修班组,全心守护城市安全供电。他自主研发5项新型专利为居民快速供电;反复巡查试验2884千米电缆,持续治理电缆隐患,提升客户用电幸福指数;坚持夜间零点检修设备,保证客户白天正常用电。22年来,他累计完成5万多起故障抢修任务和80余次急难险重任务以及160余次重特大保电任务,缩短停电时长10万余小时,受益居民超过100万人次。其事迹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宣传报道,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在重庆南岸,每当出现电缆故障,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被称为“电缆医生”的黄帆。
干上这一行,黄帆的心就装下了用户安全用电的全部责任。每年,他都要沿着电缆沟把管理的2884千米电缆巡检好几遍,直到全部了然于胸。
“必须要全面掌握电缆的运行状态,对电缆的环境和走向一清二楚,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定位、排除故障,保障用户持续用电。”在黄帆查找电缆故障、整治商业街区电缆沟、处理环网柜缺陷的日日夜夜里,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对现有电缆全部深度“体检”,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
2021年3月9日14时,黄帆在110千伏炒油场变电站对名为“10千伏油山一回”的电缆开展振荡波试验。
1160米、1250米、1450米三个点的电缆局部放电值达到18000皮库,远超国标正常值。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分析,黄帆敏锐地判断出该电缆接头存在缺陷,当即制定技术处理方案,重新制作电缆中间接头。处理完接头隐患后,他再次开展加压检测,这次检测中,电缆的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2021年10月,经过6个多月攻坚,黄帆带领班员完成了241条次电缆的振荡波试验,处理了41根有安全隐患的电缆,全面提升了南岸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电缆振荡波试验给电缆质量把控构筑了坚固的防火墙,提前发现了电缆绝缘缺陷,同时也给敷设电缆上了一道‘紧箍咒’。”黄帆说。
“对已投运或即将投运的电缆开展振荡波和介损试验,用检测数据发现电缆局部放电点位置……”1月26日,黄帆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全员介损试验培训。
提出介损试验培训,源于黄帆有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员齐心协力改善供电环境的心愿。
“介损试验能够判断电缆的运行状况,通过培训要让每个员工知道试验流程,全面掌握分析电缆数据的技能,这个技能就是保障电缆安全运行的‘敲门砖’,我们掌握了它,才有能力护佑老百姓可靠用电。”黄帆说。
2023年,黄帆着力打造全业务核心班组,提升团队成员“单兵作战”和协同配合能力。他全面梳理多年电缆治理经验,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电缆附件制作、试验、二次调试等12项核心业务培训。
练好队伍,即投入实战。2023年3月初,南岸区白鹤路要修建一个可以在3分钟内同时对20辆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换电的站点,建成后将极大便捷市民低碳绿色出行。
黄帆接到任务后全身心投入,他清楚,换电站接电投运的重要性。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前期现场勘查到现场的施放电缆、制作电缆附件、自动化调试、搭火接电等所有环节的作业任务,他一一精心组织实施。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强降雨袭击。7月22日,供电应急抢修经验丰富的黄帆主动报名赶赴河南抢险救灾。
7月23日,赶到郑州的当天,黄帆就接到了为郑州学府小区抢修供电设施的任务,并担任现场工作负责人。
黄帆带着队员对小区内开关站、环网柜和5台公共变压器的高压开关逐一查勘,面对小区超过80%受损严重的配电设施和污泥杂物遍地的抢修环境,为了让小区1000余户居民尽快用上电,黄帆带领10名队友一头扎进抢修工作中。
原计划3天才能完成的抢修工作,在他们昼夜不停努力下,30个小时便成功送电。看着重新亮起的灯光,这位电力“硬汉”落下了热泪。
这样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作风,一直是黄帆军人本色的真情在线,更是他惯有的工作“底色”。
2020年8月17日,百年一遇的洪峰过境重庆。8月21日,洪水退去。黄帆在完成全部抢险力量和物资调配任务后,带队驻守南岸区海棠晓月小区,开始抢修恢复工作。清理淤泥、施放电缆,接通电缆……8月22日凌晨4时,小区所有新安装的设备成功送电。
短暂休息后,黄帆又先后赶赴李家沱毛纺厂、鱼洞片区多个受灾点支援抢险。直至23日清晨7时,黄帆已经连续奋战48个小时,当鱼洞片区最后一处受灾设备抢修完毕,他的心才彻底放松下来。
迎峰度夏,应急保供,黄帆铆足干劲迎接一个又一个“大考”,带领队员们奔波于南岸区的“角角落落”“沟沟道道”,用心、用情、用力护佑供区240余万居民的光明,“守护万家灯火,实现‘停电零感’,这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使命和担当”。
蒋小芬,女,1973年5月生,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石院村村民。2011年,蒋小芬的丈夫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面对家庭变故,蒋小芬坚强面对,独自承担起家中重担,悉心照顾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婆婆。2013年,她对婆婆不离不弃,“带着婆婆改嫁”与现任丈夫重组了新家庭,把婆婆和丈夫的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始终践行一个好媳妇、好母亲、好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她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了孝善真谛感动了乡邻。蒋小芬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1996年,23岁的蒋小芬嫁给了蔡耀伦。2011年的腊月,蔡耀伦在下班回家途中遭遇车祸,被摩托车撞倒,脑部受伤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蒋小芬如遇晴天霹雳,心理防线瞬间崩塌,嚎啕大哭。丧夫之痛谁能懂?料理完丈夫后事,她越想越感伤,婆婆也是整日以泪洗面、老泪纵横。
面对身体日渐孱弱并卧病在床的婆婆和尚且年幼的儿子,蒋小芬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现在是家里的唯一支柱,再苦再难也要渡过难关。
那些日子,家庭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蒋小芬弱小的身板上。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蒋小芬靠省吃俭用维持着一家的生计。
每天,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蒋小芬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醒来时,她早已给婆婆和孩子准备好了饭菜,扛起锄头下了地……别人一家人做的事情,她只能靠一个人操持。
蒋小芬为陪伴婆婆,晚上索性和婆婆一起睡,陪她聊天解闷,两人相互慰藉,彼此支撑。
每天起早贪黑,料理农活,照顾老少,长期的劳累使蒋小芬的颈椎腰椎疼痛难忍。“家里没个男人不行,会累垮你的,我心疼。”婆婆陈万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感觉自己是个累赘,多次劝她再嫁。
蒋小芬握着婆婆的手,边抹泪边讲道:“你就是我的妈,我舍不得你,我在哪你在哪,去哪我都带着你,这么多年,我最了解你的生活习惯,要么我就终身不再嫁人,要嫁我就带着你出嫁。”
2013年,在婆婆的再三劝说下,蒋小芬认识了现任丈夫王永洪,谈婚论嫁时,她的条件是“必须带着婆婆改嫁”,王永洪也为这一份诚心所感动,爽快答应了。
婚后,蒋小芬把婆婆带入新改嫁的家庭,夫妻二人共同赡养婆婆和丈夫的父亲,一起抚养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蒋小芬全身心投入家庭,用心、用情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让老人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这一切的付出,蒋小芬都认为很值得,她说,“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就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闲暇时,蒋小芬经常会带着两位老人散步,再忙也每天换着花样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
随着时光的流逝,婆婆的头脑开始渐渐不清醒了。2019年的一天,蒋小芬忙完农活回家,发现婆婆不见了,家里人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蒋小芬把家附近找了个遍,仍未看到人影,找遍了所有老人可能去的地方都没人,蒋小芬急得直掉眼泪。
直到晚上隔壁邻村的亲戚打来电话,说婆婆在他家,忘了跟蒋小芬和家人打声招呼。蒋小芬知情后未对婆婆多加责怪,第二天立马给婆婆买了一部老年机,并输入了紧急联系人电话,耐心地给婆婆讲解如何使用,并告诉婆婆出门前都先要给自己说一声或者打个电线月,蒋小芬和婆婆因生病发高烧。婆婆烧了两天两夜,蒋小芬在自己也生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照顾婆婆,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时刻关注着婆婆的身体状况。
生病后,婆婆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蒋小芬不管多忙多累,都陪在婆婆身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接屎接尿,精心侍候,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再婚后,蒋小芬和丈夫王永洪未再生育小孩。但丈夫对蒋小芬的儿子视如己出,对蒋小芬的婆婆如自己的亲生母亲。他外出打工,天未亮就要出门,蒋小芬便每天早起为丈夫准备好早饭。
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蒋小芬主动承担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特别是农忙之时,她经常凌晨5点就出门干活,一直忙到天黑,虽然劳累她却没有一句怨言。蒋小芬体谅丈夫赚钱养家的辛苦,偶尔也会抽出零散的时间在家附近打零工。
现在,婆婆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蒋小芬总是寸步不离,日夜守候。婆婆耳朵不好使,蒋小芬只有用手耐心地给她比划解释;婆婆有时头脑不灵光,不知冷热,大热天的穿很厚,大冷天的又穿很薄,蒋小芬都耐心地给她纠正;有时给婆婆理发不配合,蒋小芬每次都像对待小孩一样地给婆婆说好话,哄着婆婆理发。
蒋小芬与婆婆的感情早已如母女般亲密深厚,孝顺婆婆的事迹也在村里村外成佳话。
在问及蒋小芬对现在的生活满不满意时,她说“好不好有啥子嘛,只要一家人吃饱穿暖就很好了”。
这就是蒋小芬,一位坚强、朴实、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用大爱无声托起家的希望,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老孝老的真谛,用蕙心纨质唤醒社会的良知。
,女,1953年1月生,党员,1969年入伍,2015年正军级待遇退休。退休10年来,她积极发挥余热,坚持行医问诊,倡导成立全国首支“红岩医疗队”;坚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义务从事双拥共建工作,发起组建江北区退役军人“指导员在线”工作平台;坚持以“母亲”般的温暖,帮助退役军人和军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参与成立“崔妈工作室”,打造为兵服务新模式,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崔妈妈”。崔建新曾荣获“中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先进军休干部”“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重庆好人”等称号。
10月23日,听闻88岁的退役老兵林纬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崔建新赶紧和“红岩医疗队”医护人员前往问诊。
崔建新和林纬结缘于两年前。林玮因年龄大了身体不便,在家摔倒,导致头部受伤,被送到陆军第958医院(西南医院江北院区)治疗。回家后,由于拆线不便,林玮女儿通过干休所联系到崔建新,崔建新立马联系“红岩医疗队”医护人员上门拆线。
当了解到林玮儿女常年远在外地,崔建新便主动当起他的“保健医生”,定期带着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并时常电线日,林玮又一次摔倒在家,导致左腿骨折,第一时间便将求助电话打给了崔建新。崔建新得知后,立即联系医务人员和救护车赶到家里及时送医。
2013年,崔建新脱掉军装,离开了她挚爱的军医岗位。即便脱下戎装,退休后的她仍不忘军人本色、医者仁心,在平凡的退休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10年来,崔建新时常上门照顾生病的退役老兵,林纬只是其中一名。
由于退役军人、家属经常打电话问诊、求助,有时,“热心肠”的崔建新就去找医院同事帮忙。久而久之,寻求她帮助的人慢慢的变多。
2018年,崔建新倡导成立全国首支“红岩医疗队”。作为国内唯一一支以“红岩”命名的医疗队,她解释,“以‘红岩’为名,是要我们赓续红色革命精神,也是要我们更多地为人民服务”。
5年来,“红岩医疗队”去过荆楚大地、高原边防、非洲屋脊,同时积极进基层、进社区开展身体健康检查、疾病预防宣传等义诊服务,至今已服务10万余人次。
当兵54年,崔建新对部队有着深厚感情。在她眼里,只要穿过绿军装就都是她的战友。
为更好地服务军民,2019年,崔建新充分运用其对“军队元素”的认同感,有效引用连队“指导员”概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起组建重庆市江北区退伍军人“指导员在线”工作平台,延伸打造战旗志愿队、东江聊天室、老兵宣讲团3个品牌。
主动牵头协调推动原324医院160名军休干部老旧住房安装电梯事宜;为100多名军队退休干部、职工、现役军人协调推动落实房产证10年遗留问题;顶着烈日为退伍军人子女协调解决入学困难……当地现役军人军属和退伍军人军属不管大小事,类似感人事迹在崔建新身上不胜枚举。
2020年初,陆军第958医院口腔科军医雷涛受领援助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任务远赴非洲工作一年,家中妻子一人照顾两名年幼的孩子及年迈双亲。时值小女儿面临入学问题,雷涛远隔重洋无暇顾及,崔建新了解到其家庭困难,主动为其协调解决,使其能保质保量完成对外军援任务。
打造为兵服务新模式,2022年4月,陆军第958医院以崔建新为负责人设立“崔妈工作室”,着力解决官兵子女入学入托、看病就医、转业安置、家庭矛盾等“急难愁盼”问题。
迄今,工作室已协调帮助军人解决后顾之忧2000余件,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崔妈妈”。
“我的父母都是老战士,老伴父亲是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所以,军人血脉一直在我身体里流淌,不管是以前当医生,还是退下来给大家服务,为军人、群众做点事,我心里高兴。”崔建新说。
崔建新个头不高但精神抖擞,因热心力所能及地为做好事,被许多退伍军人和市民熟知。
其间,在一次抢险救灾中,崔建新遇到一位87岁的老太太,因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宁死不肯上救护车,当无奈的医疗队员将她抱上车时,她竟然强行拔掉自己的输液针,又是用手乱抓,又是用嘴乱咬。
崔建新忍着腰椎间盘突出及手术伤口的种种痛苦,一边指挥医护人员给老太太做检查,一边耐心细致地给她开导思想:“婆婆,家可以重建的,但生命却只有一次。”
不仅如此,为提升广大青少年应急救治能力,2022年5月19日,在崔建新的努力推动下,重庆市第18中学与陆军第958医院举行共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仪式。双方按照“组织健全、机制完善、活动经常、确保实效”的原则探索融合育人,共育国防和军队建设“人才苗圃”。
如今,在广大退伍军人眼里,崔建新已从“崔妈妈”升格到“崔奶奶”,微信里也加了不少“家属群”。
“大家信任我,我也乐意为大家分忧解难。只要还能发挥余热,我就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古稀之年的崔建新以身作则,深刻诠释着一名老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使命担当。
,男,1937年11月生,重庆市开州区九龙山镇仁和村村民。年逾八旬的他,于1959年应征入伍,虽然只当了3年兵,但他却用一生诠释了“退伍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本色。“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活着才有意义。”这一句线年来,他始终乐善好施,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村民捐款超过16万元。傅征金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出生在旧社会的傅征金,从小就在地主家里当长工,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8岁时,因吃不饱饭,浑身无力,在坡上割草喂牛,因动作缓慢,被管家发现遭受毒打。
傅征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饱饭。新中国成立后,他家分到了田地,吃饱饭的梦想得以实现。
在傅征金看来,是解救了和他一样的贫苦劳众,他在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听党的线岁的傅征金应征入伍,投身军营,献身国防。部队的培养和锻炼,很快让他成长起来,立志要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回报国家,回报社会,青年时的傅征金心中烙下深深印记。
3年服役期满,傅征金回到仁和村,拜师学艺理发。他靠着务农和理发的收入,开启他助贫济困的一生,乐善好施自此成为常态。
后来,傅征金腿脚不便,干农活吃力,加上儿子牺牲在战场,一到农忙时,他便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周围的村民经常主动到傅征金家帮忙,这更加坚定了傅征金力所能及回报乡邻的决心。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傅征金利用自己的理发手艺,要为大家免费理发,周围的村民却不答应。大家都知道,都是农村人,理发免费了,他怎么养活一家大小。傅征金拗不过,只能象征性收一点费用,市场上理一次发收1毛钱,他只收5分钱。
上世纪90年代末起,在九龙山镇,只要听说哪家有人生病住院缺钱,傅征金便会将钱送去。彼时,虽送去的只有五块十块钱,但雪中送炭的善行,却能为别人解决不小困难。
时常给人捐钱,傅征金却是省吃俭用。他和老伴虽种了少量田地,家里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儿子牺牲后的抚恤金和他的理发收入。
如果不把钱无偿捐出,傅征金夫妇俩本可以在当地生活得很好。现实却是,老人仍坚持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当地政府要出钱为其修缮房屋,他却坚持让把钱用在其他急需的事情上。
傅征金这一生到底帮助过多少人,他自己不能完全回忆出来。在他看来,帮助别人,没想过要图回报,所以就没刻意记下别人的名字。
“他是出了名的大好人。”仁和村一村民说,以前家里困难,找傅征金理发三四次,他可能才收一次的钱,“村里很多人都享受过他这样的恩惠”。
“傅老心善,坚持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管村里村外、认识不认识的人,他都会帮。”仁和村党支部书记邱公胜今年50多岁,他从小记得,傅征金一直给有困难的村民捐钱,坚持了一生。
2011年,村里修路,傅征金捐出4万元;2015年,为丰富村民文娱生活,傅征金捐1.4万元购置音响设备。前不久,邱公胜凭傅征金的回忆,整理了近3年的捐助名单和金额。据不完全统计,共捐助20多人8000余元。
“虽然老人记不准确了,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他60多年捐出的钱款超16万元。”邱公胜说。
戎装虽脱,军魂犹在。虽然傅征金年岁渐高,腿脚更加不便,但他依旧守着家里的理发摊位,尽己所能,再为村民多做一些好事。在他身上,始终闪烁着“退伍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耀眼光芒。
袁线月生,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龙塘村村民。袁线年前从坟堆边“捡”来的孙女。为报答养育之恩,她在结婚时不嫁到外地,只为更好照顾奶奶何树彬和养父袁洁祥。如今,在她的无私陪伴和精心照料下,112岁的奶奶何树彬被宠成小孩,依然精神矍铄。袁真素用行动与爱诠释了“孝善”是无私的陪伴和精心的照料,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袁真素经常向别人讲述奶奶何树彬和养父袁洁祥对她的恩情,“要是没有他们,我也许都不在这个世上了”。
袁洁祥回忆,1982年12月4日,天气格外寒冷,年过七旬的何树彬前往后山捡柴,路过一个坟堆时,看到草丛里有一个黄色包裹,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个女婴。女婴全身冻得通红泛紫,奄奄一息。来不及多想,已是三代同堂的何树彬赶紧抱起孩子赶回了家。回家后,何树彬和儿子袁洁祥一起仔细检查发现,女婴的身体健康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孩子刚出生不久,呼吸十分微弱。两人赶紧把孩子送到乡卫生院进行救治,医生表示“这孩子刚出生不久,这么冷的天,几乎没了呼吸,只能开点药,活不活,就看她的造化了”。
回到家后,何树彬细心给孩子喂药。家中没有奶粉,老人就将大米熬成黏稠的米糊糊,一口一口喂给孩子。得知隔壁村一位母亲刚产下孩子,奶水充足,何树彬找到这位母亲,希望可以帮忙喂养,作为报酬,何树彬将家里一头正在产仔的母猪送给了对方。
一家人的善良给了这一个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在老人精心照料下,孩子的身体逐渐好转,一条小生命被成功救回。这一个孩子就是袁真素。
长大后的袁真素出落得亭亭玉立,吸引了不少追求者的目光。但她有一个前提:男方要到自己家来生活,跟自己一起照顾奶奶和父亲。
这一“苛刻条件”吓退了不少爱慕者,却感动了同样朴实的农家汉子周大江。“我明白你的想法,负担再大,我们一起扛。”周大江的一番话打动了袁真素,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婚后,周大江如约搬进了袁家,与妻子一起照顾奶奶和父亲。
一家人过得幸福而充实。不过,在那个年代,务农的日子总还是很清贫,外出打工成为一种“潮流”。
小两口也想过外出打工改善家庭条件,但总是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在两位老人的一再劝说和“我们能照顾好自己”的保证下,小两口终于下定决心,与乡亲们一起南下打工。
外出打工不久,101岁的何树彬在家里摔了一跤,导致腿骨骨折。医生表示:“由于老人家年龄较大,骨质较为疏松,骨头的愈合能力比较差,有很大的可能性‘站不起来’了,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这时养父袁洁祥已经年过六旬,身体健康情况欠佳。
对于已为、为人母的袁真素来说,照顾奶奶的认真和细致,可以说与照顾儿女一样:老人因疼痛胃口不佳,就变着法子给老人做些开胃、易消化的菜肴;天气炎热,她每天及时给奶奶擦洗和换衣裤;天气阴冷了,她就背着奶奶到门口晒太阳……
如今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爱唱歌爱溜达,牙齿没掉,喜欢吃白米饭,时不时还发点小孩脾气……112岁了还能有这样的状态,让外人啧啧称奇。熟悉的村民都知道,老人健康长寿的背后,离不开孙女袁真素数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
“奶奶当年从坟堆边把我捡回来,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她老了,轮到我来照顾她了。”袁真素动情地说,“这是自己的责任。”
袁真素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下一代。曾孙辈的孩子们一进家门,都会争相问候、照顾老人,上学的孩子还会主动为老人背诵诗歌、课文。“你给我新生,我予你颐养。”有一种爱,很小,无须惊天动地,无须甜言蜜语,但却切中心怀,让人钦佩。